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在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,引发各界高度关注,被认为是高层经济思路上的重大变化。

结构性改革这个词,国人对此并不陌生。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,国内外对于结构性改革的探讨盛极一时,不仅新兴经济体需要进行若干结构性改革,而且美国、欧洲、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,世界银行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也应当进行结构性改革。在国内,当时关于结构性改革的讨论非常之多,角度也各不相同。如有人认为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改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,有人则认为是经济发展方式要从外延到内涵进行变革,有人认为是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改革,有人认为是产业结构改变,也有人认为是所有制结构的改革,等等。

无论作何理解,结构性改革都指的是某种重大关键性改革。结合五中全会“释放新需求,创造新供给”的表述以及习总书记讲话精神,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含义,是从“需求管理”到“供给管理”的重大调整。

在过去的几十年中,中国经济管理与宏观调控总体而言秉持的是西方经济学中投资、出口、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理论。应当说,需求管理对于中国经济腾飞曾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。事实上现在也还在起一定的作用,比如,前一个时期,大家看到,为了止住经济下行的趋势,有关方面时不时地祭出加大政府投资、“双降”的大包。问题在于,这一招现在已越来越不灵了。究其原因,是因为需求管理本属于短期经济管理工具,只能在一系列既定条件下起作用。一旦这些条件发生变化——如经济进入重大技术变革或转型升级的长周期——原来好使好用的需求管理就进入了边际效用递减的怪圈,远不如过去那么灵验。在这种情况下,就需要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。

供给管理是“创造新需求、释放新供给”,进而形成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新理论、新方法。已有的经济理论认为,在支持经济长期增长的供给一侧,主要有五个要素,即劳动力、土地及自然资源、资本、制度、创新。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,这几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供给抑制与供给约束。一是人口红利下降,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。二是土地管理制度僵化,自然资源消耗过多过快。三是金融抑制明显,对实体经济支持不足。四是科技教育体制僵化,知识产权保护不力,创新“驱不动”。五是政府管理与改革不到位,制度供给严重滞后。再说简单点,就是我国经济增长靠需求已经拉不动了,必须抓住经济下行的有利时机,全面推进改革,优化供给侧的体制机制,为我国经济长远稳定发展夯实基础。具体而言,有以下几个方面:

一是立即调整人口政策,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实施人力资本战略。人是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因素。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,老龄化社会的阴影正在逼进。为此,必须放开二胎”,将以计划生育为核心的人口控制,过渡到以优生和提高人口质量为核心的人口战略,并进一步改写为教育和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战略。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,全国上下为之欢欣鼓舞,短期看增进了社会和家庭和谐,长期而言则是增加劳动人口总数,夯实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基础。

二是审慎推动土地制度改革,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通制度。土地是“财富之母”,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,土地的重要性急剧凸显。但土地制度的改革关系到重大利益格局的调整,由于种种原因,长期以来进展十分缓慢。今后,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农村,包括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、承包地、宅基地等,有望迎来重大改革。

三是深化金融改革,全面解除“金融抑制”。目前,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失衡、功能不全,“金融抑制”比较明显。形象地说,就是现代经济的“血脉”不通,货币池中有很多“水”,但流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。今后,我国金融市场体系、主体、可交易对象等方面要进行巨大改革,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广大中小微企业。另外,刚刚过去不久的股灾也在提示我们,新形势下的金融监管体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。

四是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简政放权,切实为企业生产经营“松绑”。政府是制度供给的主体,在为企业营造良好经营环境方面承担着第一责任。为此,首先需要管住、管好政府这支“看得见的手”,严格规范政府的行权方式,做到廉洁、高效、透明、公正、公正、公开,一方面创造出企业主体合法经营、公平竞争、高度法治的市场环境,另一方面也在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和规范,为此也需要改革一系列的基础制度。

五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,建设创新型国家。创新是五中全会提出的“五大理念”之首。对于今日之中国,创新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。创新的内容很多,当务之急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,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融合。但放眼看去,我国还存在着诸多阻碍创新、不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,必须及时改革。

总之,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达了一个关键关口,短期需求管理仍然还有一定的空间,但已不能适应需要未来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,必须适时转向供给管理,做到供求平衡,以创新升级的新供给满足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新需求。正是站在这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节点上,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、审时度势,及时将经济管理与宏观调控的思路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,实施一系列重大结构性以释放经济社会活力,提高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,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“中国梦”夯实制度。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冯俏彬

冯俏彬

173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2005年毕业于财政部科研所,获经济学博士学位;2005-2006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访问学者;2007年获第三届黄达—蒙代尔经济学奖;2012年获第五届全国财政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。主要从事公共财政、政府预算和应急财政方面的研究。电邮:qbfeng666@163.com。本博客文章、观点,与本人所在单位无关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