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2020年“六稳”、“六保” 的任务相适应,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2020年的宏观政策取向是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” 、“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有效”。这两个“更加”,一方面表明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严峻,另一方面表明政府逆势调控的力度和决心。具体而言,“更加”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1、第一次突破3%的红线,将2020年赤字率提高到3.6%。众所周知,在我国多年的财政管理实践中,一直有一个3%的赤字 率红线。在过去的几年中,我们也多次面临收入困难和扩大支出的压力,但财政部门从来没有放弃过3%这一赤字底线。今年一次性提高了0.8个百分点到3.6%,一举突破多年固守的赤字防线,其象征意义和实际意义不言而喻。

3、发行10000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。今年将发行10000亿的特别国债,主要用于抗疫和减税降费的相关支出。特别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政策工具,1998年至今只使用过两次,此为第三次。与此前的市场预期相比,一万亿元的金额也许并不吸引眼球,但在具体操作方式上,却充满了内涵。其一,是计入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之中,换言之,这是由中央发债、中央政府加杠杆。其二,一万亿元的特别国债与提高赤字率的一万亿元资金一起,将全部交由地方使用,相当于是为地方补上收支缺口。这种中央发、地方用、共同还(中央和地方分别承担37的本金偿还比例)的方式,在新预算法出台之前有时有,但近几年已很罕见。其三,前两次的特别国债本质上都不是债,而是各部门资产负债表的技术性辗转腾挪,但这次则是面向市场发行的十年期债务。简言之,这是真正的“债”,按市场化发行、要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,这令此前热议的“赤字货币化”瞬间烟消云分散。

4、发行3.75万亿的地方政府专项债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今年将大幅度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,由去年的2.15万亿增加 3.75万亿元,提高了整整1.6万亿元 。相对于特别国债的中央借地方用,地方专项债务是典型的地方政府自借自用自还,需要审慎地选择项目,决定资金流向,加强资金管理,储备偿债资金。为了更好的发挥地方专项债务在稳定投资、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,中央政府已经明确,要资金跟着项目走,可部分用于资本金,要努力带动民间投资等等。这对后期的资金落地、项目选择还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。

以上三个方面都是积极财政政策中“增加债务”的方面。除此之外,“更加”积极的财政政策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4、再一次“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”。去年因应形势变化,我国实施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,全年累计减税降费金额达到2.36万亿元,超出预期。这在显著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的同时,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压力明显加大。正常情况下,2020年应当是执行好已经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,不会再出台要新的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。不料新冠疫情改变了一切,疫情发生以来,财政部已先后多次出台了多轮应对疫情冲击的、阶段性的减税降费措施,而且不排除后期还有新的措施出台。这些新的减税降费措施,加上去年已经出台、继续执行的相关政策,预计将带来2.5万亿元的减税降费效应。这相当于又搞了一个“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”。

5、增加重点支出。尽管今年的财政形势十分严峻,但此时绝不是省钱的时候。因此,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在大力压减一般性开支的同时(中央财政支出零增长、且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下降50%),今年继续增加对打好三大攻坚战、扩大内需、基本民生与增加就业等方面的支出。比如,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,向中国 国家铁路集团注资500亿元,加大沿海干线高铁、城际铁路和沿江高铁项目建设力度等。

总之,面对国内外空前严峻的形势变化,在全球各国都不计成本、不计代价拯救经济、保护社会的背景下,我国也基于我国自己的条件和需要,以六稳和六保为目标,开出了数道应对疫情和经济形势变化、加大对冲击力度的政策大招,可称为中国版本的经济援助方案。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冯俏彬

冯俏彬

173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2005年毕业于财政部科研所,获经济学博士学位;2005-2006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访问学者;2007年获第三届黄达—蒙代尔经济学奖;2012年获第五届全国财政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。主要从事公共财政、政府预算和应急财政方面的研究。电邮:qbfeng666@163.com。本博客文章、观点,与本人所在单位无关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