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近日给一个培训班上课,内容是我国应急资金保障体系。为了备课,我认真在网上浏览了近期我国的主要突发事件及其资金情况。看了一圈下来,又不胜唏嘘起来。

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。相对于2008年前后,这两年算是平静的,即使如此,也还是发生了启德、苏拉等涉及数十万、上百万民众转移避险的台风灾害,以及西北、西南不停歇的地质灾害和大大小小的地震。

影响较大的是彝良地震。地震基本情况是:

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,云南昭通彝良县与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发生5.7级地震,震源深度14公里;12时16分,彝良县又发生5.6级地震,震源深度10公里。至2012年9月8日下午2时,地震已经造成了18.3万户共计74.4万人受灾,因灾死亡的人数80人,房屋倒塌7138户,共计30600间,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37.04亿元。

地震发生后,领导视察、各方驰援、政府救灾、社会捐赠、灾后重建……一应如仪。特别引起我注意的仍然是其中的资金问题,特别引起我感慨的则是那些几年前汶川地震、玉树地震、舟曲泥石流中存在的资金管理问题,现在仍然是问题。

资金来源方面。地震发生后,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共下拨了10.5亿元,其中7.5亿元用于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,包括对应急转移安置、民房倒损恢复重建、过渡期生活救助和死亡人员抚慰金的发放等,另外3亿元为综合财力补助,用于灾区基础设施和一些医疗救治方面的补助。云南省财政厅下拨救灾补助资金1000万元,其中:应急补助经费800万元,统筹用于灾区应急抢险、灾民生活安置和遇难人员家属抚慰等;工作经费200万元,用于抗震救灾工作补助。至于当地政府,网上没有找到他们自己拿钱出来救灾的信息。这种上大下小、甚至没有的现象就是我们分析过的在自然灾害处置中“中央财政一力擎天”的典型体现。

    再看看资金使用方面。与以往几次大的自然灾害相比,这次有些方面有进步:第一,给死亡失踪人员的抚慰金由10000元增加到20000元(顺便说一下,开始也是10000元的,但后来网民大呼“生命如此不值钱么?”,政府就增加了10000元)。第二,对灾民过渡期的临时生活救助明确为3个月(不像以前一会3个月,一会6个月地缺乏稳定性)。但是没找到关于民房补助标准的信息(结合当地重建方案分析,大约主要采取当地政府统规统建的方式,不再需要直接发放这笔钱)。

最有意思的是灾后重建资金。地震发生后,彝良政府报出的灾害损失为38.04亿元,最后通过的重建方案整体投资为37亿元。看上去是将重建规模控制在灾害损失的范围内的,不过我看到的另一则消息令我哑然失笑。大意是“当地政府组织人员奋战了一天一夜,终于拿出了288亿元的重建投资计划”。一天一夜,288亿哦!再将这个金额与最后通过的37亿比较,诸位看官大约能明白其中的有意思之处吧?

还有保险资金。网上报道说,灾害发生后,保险部门理赔特别积极,但最后一共只支付了23万元的保险金。我指明一下哈,其中的20万还是付给某人的人身保险的,也就是说,相对于高达38亿元的经济损失,保险理赔仅为3万元。

我们曾经指出过,灾后地方政府夸大损失、搭车重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,国内外都有。对此,需要引入灾后损失的核查机制。汶川地震时,我们没有这样的机制;舟曲泥石流时,也没有;彝良地震,仍然没有。

我们曾指出过,灾后重建标准应当以“恢复”为主,适当超前。汶川地震后的“发展式重建”、“跨越式重建”已经让各方交了学费,但彝良地震的灾后重建,仍然秉承了“发展式重建”的思路。

我们曾经指出过,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后,地方政府的思维是:化危为机,抓住机遇,争取支持,解决当地的发展问题,并为此发展出一整套灾后行动路线图。这种在局部看来有益的方式,整体上却是扭曲和讽刺。比如,人人都知道,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一件不幸的事,但发生了灾害却可以轻松得到大笔银子;死了人是一件悲惨的事,但死的人越多,越容易引起社会关注,因就越容易得到资金支持。那么,对于那些平时获得资金特别困难的地方政府而言,他们到底是喜欢发生灾害呢,还是不喜欢发生灾害?其中的吊诡,不言而喻。

我们也曾经指出,巨灾保险是一种负的公共产品,必须将其定位于政策性金融的位置,以此来设计财政与保险之间的合作机制。汶川地震后议论得沸沸扬扬的巨灾保险,现在四年过去了,仍然没有看到出台的任何希望。

我的应急财政研究本来已告一个段落了,专著也出了,文章也发了一大堆。本来以为,几年过去了,管理层面应该有所变化了。彝良地震的情况告诉我们,在中国,确实连搬动一张桌子都很困难,更何况涉及到上下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调整与制度建设这等大事。即使研究者已做了很深入的研究,已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,也还早得很。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冯俏彬

冯俏彬

173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2005年毕业于财政部科研所,获经济学博士学位;2005-2006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访问学者;2007年获第三届黄达—蒙代尔经济学奖;2012年获第五届全国财政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。主要从事公共财政、政府预算和应急财政方面的研究。电邮:qbfeng666@163.com。本博客文章、观点,与本人所在单位无关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