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近期,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,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再次提上议事日程。

关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、打造“首都经济圈”(也称为“环渤海经济圈”)的动议早已有之。但由于种种原因,相对于一体化起步较早、成效较为明显的珠三角、长三角,京津冀的一体化步伐格外艰难。但反过来讲,珠三角、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教训,也可以为今天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提供学习和借鉴之处。

基于珠三角、长三角的一体化历程,结合京津冀地区的具体情况,我认为,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将会由急到徐、由易到难地先后经历以下五个阶段:

一是区域规划一体化。今年北京市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要“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,积极配合编制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,抓紧编制空间布局、基础设施、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专项规划,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发展协调机制,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发展”。其实,早在2005年,北京市就通过了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(2004-2020)》,其中就有关于环渤海地区经济协作方面的内容;2010年,据说有关部门编制了《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方案》并上报国务院。但多年来,京津冀地区的区域规划都“只闻楼梯响、不见玉人来”。现在,启动津冀一体化,规划必须先行。

二是生态环境建设、保护、利用方面的一体化。近年来,整个华北地区不断遭受严重雾霾袭击。从某种程度上讲,这是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在议而不行多年后、骤然提速的直接原因。正是因为雾霾问题,有关方面才深切地认识到,对具有空间流动性的大气污染问题,仅靠其中任何一地,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必须寻求区域协作。事实上,当年长三角、珠三角地区也是在遭受严重的跨区生态危机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后,才启动了环境治理方面的区域协作。好消息是,通过区域协作解决环境问题,在北京与河北早有成功例子。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保护北京市水质,在河北部分地区大力推行“稻改旱”,其中所涉及的生态补偿机制,对今后在京津冀地区开展环境保护的区域协作有很大借鉴意义。

三是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一体化。从长三角、珠三角的情况看,这是一体化进程中最容易在短期内启动并取得突破的方面。具体而言,首先是接通“断头路”,其次是实现北京、天津、石家庄等城际之间地铁、快轨的互连互通,先将区域内已基本成形的路网体系进一步顺畅起来。再往下,就应当是对机场、港口、铁路等进行统筹布局,按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、而不是行政区划进行分布,以增强协作、减少摩擦、提高规模经济效益。

四是产业布局一体化。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。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启动一体化之前面临的产业同构度高、恶性竞争的局面,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呈现出明显的断层,说是存在“产业悬崖”也不为过。目前,一方面北京市人多地少,高、中、低各类产业齐聚北京,现在交通、住房、环境等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程度,迫切需要转移部分产业;另一方面,河北地区的低端制造业污染严重,资源环境承载力几乎到达临界点,迫切需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只要能打通两地在土地、利税等方面的制约,统筹布局,完全可以在两地之间形成相互联系、相互支持的合理产业体系,收到多方共赢的效果。

五是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。一旦完成了交通基础设施、产业的区域合理布局,人员、资源、信息等就将在区域内大幅度、高频率流动,由此带来对医疗、教育、、城市综合治理、司法、警务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化一体化的迫切要求。这一点在长三角、珠三角地区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,始于2009年的“广佛同城化”就是对此的回应。经验表明,相对于基础设施、产业布局方面的一体化,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矛盾大得多、难度也高得多。京津冀一体化或迟或早也一定会面临这个挑战,宜预为筹谋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冯俏彬

冯俏彬

173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2005年毕业于财政部科研所,获经济学博士学位;2005-2006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访问学者;2007年获第三届黄达—蒙代尔经济学奖;2012年获第五届全国财政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。主要从事公共财政、政府预算和应急财政方面的研究。电邮:qbfeng666@163.com。本博客文章、观点,与本人所在单位无关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