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2012年,我国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大约占到国家财政支出10%GDP2.24 %左右。如何看待这个数值?我的回答是:与过去比,进步很大;但与其它市场经济国家的水平相比,则低得不像话。

问题是:在当前的情况下,财政有无可能继续增加对社保的支出?围绕这个问题,大约有两种意见,一是既然如此之低,当然有提高的必要,特别是考虑到我国已成经济大国,GDP已达到56万亿,居世界第二;二是综合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度增长形势、财政收入下滑、地方债务沉重的现实情况而言,至少在近期内,财政很难大幅度提高用于社保方面的支出。

客观地说,现行社保体系的资金确有不足,必须想办法增强。但出路何在呢?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:

1、释放和提高社保制度自身潜在的资金能力。所有保险制度的建立都是基于大数原理,只有交费的人足够多,才可能应对发生于某一部分个体身上的风险支出,这就是所谓的“共济”。以是观之,我国现行“碎片化”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削弱其本身保障能力的最大推手。打个比方,社保资金本来应当是一个全国性的大池子,因为各自为政,这个大池水现在被分成了一个个小池子,且相互之间基本不流动,当然极大地降低了社保体系整体的资金能力。因此,最急迫、最现实的就是整合这分散、零乱、各自为政的社保制度,具体表现为提高统筹层次,此其一。其二,要扩大覆盖面,让更多的人进入社保体系,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缴费,这当然也可以增加资金能力。其三,适度降低缴费率,我国现行缴费率为28%,高于很多发达国家,但高缴费率并不一定带来高收入,适度降低反而有利于扩大社保覆盖面,进而带入更多的资金。其四,渐进延长退休年限,这方面争论很大,但并不是没有办法可以平衡,可以向新加坡学习他们的一些做法。

2、将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划入社保。关于这方面的意见,已讨论了很多年,现在正式实行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。一是日前,财政部已正式发出通知,上调了央企上交红利5个百分点,按十入届三中会会的精神,到2020年,这一比例还将提高到30%。很显然,这个收益的一部分,应当要进入社保体系。第二,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启动,在推行混合所有制的过程中,必定会有相当数额的国资出让收入,其中的相当部分也可以进入社保。

3、加强管理,提高社保资金的增值率。一是提高社保基金的运作水平,增加投资渠道,提高收益水平。二是堵塞一些制度性漏洞,防止边缘人群的双重领取的问题。如此等等,都 需要提高社保资金管理的精细化程度。

4、财政仍然责无旁贷。考虑到我国社保体系建立的时间不长,历史欠债很多,因此,在相当一个时期内,财政部门仍然负有继续支持社保的责任。

总之,对于仍然孱弱的中国社保体系而言,未来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,而任何单独的一极,都不可能支撑这样一个庞大体系,必须多管齐下,协同发力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冯俏彬

冯俏彬

173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2005年毕业于财政部科研所,获经济学博士学位;2005-2006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访问学者;2007年获第三届黄达—蒙代尔经济学奖;2012年获第五届全国财政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。主要从事公共财政、政府预算和应急财政方面的研究。电邮:qbfeng666@163.com。本博客文章、观点,与本人所在单位无关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