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作为一种清洁能源,光伏产业在全世界都被视为朝阳产业,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前景。2005年以来,国家将光伏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。为了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,政府提供了大量政策支持。一是出台了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各类法规、规划,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,全国31个省都将光伏列入了重点发展的产业目录。二是实施“太阳能屋顶计划”(2009),对屋顶装机容量50千瓦以上的光伏发电系统进行补贴。三是实施了“金太阳工程”(2009),对于并网发电和偏远无电地区的离网项目按总投资给予50%70%的补贴,由于该项目补助力度极大,各地趋之若鹜,成为各方面政策套利的主要进攻对象,该项目共执行了三年多,共计投入财政资金400多亿。四是通过“973”、计划“863”计划、攻关计划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对太阳能发电技术的研发给予支持。五是银行贷款重点向光伏业倾斜。六是大量的税收优惠,据不完全统计,各地相继实施了消费型增值税、15%的企业所得税、提高出口退税率、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、再投资税收抵免等措施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。此外,各地还通过产业发展基金、低价工业用地等政策手段,支持光伏发展。

在强烈的政策刺激下,光伏产业迅速在全国开花。据报道,全国有几百个城市大力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,其中有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。在政策刺激下,各路资本大举进军光伏,“只要有钱就可以整”,一位企业家如是说,甚至像浪莎袜业、康师傅这样的企业等也纷纷向光伏制造转型。从东海之滨到西北戈壁,从海南到黑龙江,光伏行业很快热浪滚滚。

与此同时,光伏电池产品国内无法解决其入网发电的问题,本已浮出水面,由于电力部门配套改革迟迟不到位理应“攻关”解决的相关技术问题和运行机制问题等,迟迟未得突破。据统计,所有光伏电池成品中,98%以上只有出口一条道,但很长一段时间内,各方似乎对这些现象后面隐含的不合理和危机因素浑然不觉,视若无睹。一哄而上跨越式的发展迅速引爆光伏产能过剩。2010年,全国各地已有各类光伏企业1000多家,产值5000亿元以上、直接从业人数超过40万人,光伏组件产量连续五年高居世界第一,整个产能35GW,远超同期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总和

但就在就时,中国光伏企业赖以为生的欧美市场风云突变。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,各国财政不同程度地吃紧,相继减少了对太阳能光伏项目的补贴,市场空间骤然收窄,这给“两头在外”的中国光伏企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。为了争夺市场,各光伏企业之间打响了价格战。2011年,各类光伏产品价格急剧下跌,如多晶硅价格下跌60%、硅片价格下跌40%-50%、电池片与组件的价格下跌幅40%以上。中国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超低价格,很快引来美国、欧盟的“双反”强烈报复。光伏行业内忧外困,进入全行业亏损期,2012年,国内80%以上的企业开工不足,产能全面过剩。2013320日,国内光伏巨头无锡尚德宣布破产,其创始人施正荣曾高达186亿元的财富,一夜归零。

可以看出,在市场需求一度比较旺盛的情况下,企业家据此扩大投资、增加产能本无可厚非。问题在于,如果这些行业刚好契合地方政府对于GDP、税收、就业的渴求,而且政府将其列入重点扶持范围以后,相关改革又未得到实质性推进、应变能力不能实际形成,一旦外部变局发生,情况就迅速向相反的方向逆转。究其根本,就是因为政府一方面动用一切可用资源,强烈干扰、扭曲投资价格,形成错误的价格信号,另一方面本应由政府主导的有效制度供给却在改革面前搁浅、不能形成理应追求的综合效应和应变能力。用一名亲身参与其中的官员的话讲,在此等情况下,“企业家不再按照市场信号行动,而是按照政府给出的信号行动”。如此令人扼腕叹息的结果,是在一串正确的概念联结之下,真正的主导链条却并未能有效形成,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场重头戏中,光伏主角出师不利、折戟而归。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冯俏彬

冯俏彬

173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2005年毕业于财政部科研所,获经济学博士学位;2005-2006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访问学者;2007年获第三届黄达—蒙代尔经济学奖;2012年获第五届全国财政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。主要从事公共财政、政府预算和应急财政方面的研究。电邮:qbfeng666@163.com。本博客文章、观点,与本人所在单位无关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