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钢铁工业素有“民族工业的脊梁”之称。中国人追求钢铁工业的发展前后经历近百年,崎岖曲折、颇多坎坷,产能曾长期表现为短缺。但是,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,钢铁工业很快就陷入了产能过剩泥淖,历次成为国家治理的重点对象。直到今天,仍然名列“产能严重过剩”的第一名。

我们分别对全国、典型省、市、县各个层面的钢铁产能过剩情况进行了分析,基本结论是政府的扶持过度使市场淘汰机制、出清机制受阻,促成钢铁业本身的“尾大难掉”,背后起作用的正是“政府价格信号”引导下的投资过度所致。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一点,我们选择“铁本事件”这一广为人知的典型案例进行说明。

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,是一家成立于1997年的民营企业。当时由于钢铁市场火爆,到2002年,这家公司已迅速扩大到下辖3个分厂、员工数千人、占地18公顷的大企业,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.69亿元、销售收入3.5亿元,成为当地民营企业中的翘楚。

为了适应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,铁本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戴国芳于2002年筹划移址扩建工程。按他最初的计划,是要建一个200万吨宽厚板的项目,占地约2000亩,计划投资10-20亿元,主要以自有资金滚动发展。但是也在这一年,铁本公司所在的常州市准备在长江沿岸辟出3万亩左右的土地作为产业基地,拉动本地经济发展。由于铁本公司产值高、利税大,加之此时国内外钢铁市场十分劲爆,常州市政府决定全力支持铁本扩大项目规模。铁本项目从200万吨逐步扩大到400万吨、600万吨,最后成为目标年产840万吨的大型钢铁联合项目,规划占地也从2000亩一路攀升到9379亩,形成了天文数字的庞大投资计划。

为了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,当地政府协同铁本公司将项目化整为零,拆分成22个项目向有关部门报批并获得了通过。与此同时,地方政府在土地、贷款方面向铁本大开方便之门。以土地为例,当地政府向铁本出让的土地名义价格为每亩11万元,而当时常州、扬中两地的工业用地仅开发成本就达每亩15万元~20万元,市场价格高达每亩40万元,按铁本实际占地6541亩计算,相当于地方政府为铁本项目提供了18.9亿元~26.2亿元的投资补贴。再以银行贷款为例,到铁本项目下马时,银行对铁本及其关联公司的授信总额达43.4亿元,以铁本1-2亿元的自有资本金计算,杠杆率高达20-40倍,且将六家银行提供的流动资金贷款20多亿元用于固定资产投资。为运作以上项目,铁本先后成立了7家中外合资企业,累计应缴纳注册资本金1.7972亿美元,但其中仅一家到位了1200万美元、另一家到位了部分资金,其他五家没有任何资金到位,但当地政府竟视若不见,批准了以上公司的设立。

2003年是中国钢铁业的“井喷”之年,同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较上年增长了180.76%,整个行业高热不止、全国各地涌入钢铁业的企业越来越多。有关部门判断,钢铁业已进入了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时期,必须重拳治理。20031223日,国家发改委出台《关于制止钢铁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》,铁本项目因为体量、规模超乎寻常,且政府与企业纠葛过深过复杂,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治理的对象,铁本项目被紧急叫停。20045月,有关部门宣布相关处理决定,地方官员、企业家丢官的丢官、入狱的入狱,铁本项目至此黄梁梦碎,“收拾残局”的社会成本极为可观。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冯俏彬

冯俏彬

173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2005年毕业于财政部科研所,获经济学博士学位;2005-2006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访问学者;2007年获第三届黄达—蒙代尔经济学奖;2012年获第五届全国财政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。主要从事公共财政、政府预算和应急财政方面的研究。电邮:qbfeng666@163.com。本博客文章、观点,与本人所在单位无关。

文章